2017年第四期

切实推进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24 作者: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听取和审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报告,是今年市人大一项重要的监督议题,也是促进"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红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专题汇报会上强调,市人大常委会要持续关注该项工作,要进一步突出法治导向,强化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改革依法推进,切实为改革工作做好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撑。

  提前谋划做足功课

  一是通过上门走访、专题汇报,深入了解市农业局、市农办、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等涉农部门改革推进情况。二是通过集中视察、座谈交流,全面了解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7月下旬,在余红艺主任、翁鲁敏和王建康副主任带领下,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及有关专(工)委委员分3组开展视察,实地察看农业基地和企业,听取各区县(市)工作汇报和代表意见建议。三是通过系统梳理、专项分析,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精神和要求,全面了解涉农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情况,深入分析代表对农业农村领域改革提出的议案建议,为实施依法监督、精准监督、有效监督,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提供遵循。

  厚积薄发亮点纷呈

  201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列全省第二;劳均农林牧副渔增加值达到63000多元,居全省第一;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得分77.83分,提前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全面贯彻中央精神,扎实推进改革深化。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召开全市现场推进会,进行全局谋划、统一部署。二是强化分头推进。涉农部门立足本部门职责,细化举措,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书,推动改革落地生效。三是强化上下协同。各区县(市)政府把改革作为事关本区域发展的重点任务予以推进。

  认真实施法律法规,依法保障改革推进。一是加强法治宣传。通过开展专题宣传,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二是加强依法监管。认真执行涉农法律法规,依托有效载体,不断健全各类监管体系。三是加强专项整治。加大对禁限用农药、"瘦肉精"等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巩固改革成果。

  主动适应消费升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一是调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培育出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微萌系列瓜菜等一批特色优势种业产业。加快发展林特产业,推动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加快重点畜牧园区建设,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二是调产品结构。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经营主体实施品牌战略。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打造农业公共品牌。鼓励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提高农产品与市场的适配度。三是调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天胜"四不用"农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之一。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31个,慈溪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列入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28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31家、家庭农场3769家。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强化要素保障。一是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整村委托流转,积极探索跨村整片整镇统一流转,稳步推进土地股份合作,推动集聚规模经营。至去年底,全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69%,耕地规模经营率达到69.6%。二是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目前,市县镇三级农合联组织体系基本建成。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农产品电商、农旅融合等服务平台,拓展为农服务新领域。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推进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发展新型涉农金融机构,夯实金融支农基础。加大涉农定向支持,完善涉农信贷投放机制,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加大对"三农"的融资支持。设立特色农产品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险种,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四是推进强农惠农助农服务。加强农村人才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逐步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梳理研究发现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不少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势地区的总体格局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农业基础地位还不够牢。一方面,部分干部认为农业在GDP中占比小,对如何推动改革研究不深。另一方面,我市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优质耕地逐步减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机推广还不够普及,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

  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够优。一二三产业融合还不够深,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还不够快,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还比较少,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还比较小。缺乏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传统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升级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农业经营主体还不够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尚需加快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还需抓紧扩量提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老化、弱化,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短缺,特别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较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要素保障还不够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土地流转的期限短、面积小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需求。金融资源配置城乡不均衡,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农业体制机制还不够顺。农业管理部门较多,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财政支农资金实行分块管理,整合不够。政府对生产经营、生产资料流转、要素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仍需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操作培训,技术和信息咨询、检验检疫、市场促销等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

  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要以中央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性战略地位。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业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把改革放到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纳入"名城名都"建设的总布局,作为"六化协同"战略的着力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来抓,确保改革不断深化取得实效。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支农护农爱农的良好氛围。

  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不断推进改革深入开展。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涉农领域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依法经营的意识。强化法治思维,善用法治方式,依法破解改革中遇到的利益分配、权益调整等难题,保障改革沿着法治化轨道稳步推进。针对涉农领域存在法律空白,或法律滞后现实发展的情况,适时考虑地方立法,积极向上级人大提出立法或修订建议。对于改革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要及时以立法的形式固化下来,保障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注重在城市周边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美丽田园",实现农业与城市的共赢。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支持"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持续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坚持与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河道治理结合起来,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加快"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循环农业发展机制建设,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大力推广有机肥、生物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监测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持续推进我市农业绿色化发展。

  要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切实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及农村传统村落、自然山水、文化遗产等资源优势,利用"农业+"、"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田园综合体、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拓展乡村养老、文创等新型产业空间。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电商,积极发挥供销电商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强人才培育,加大政策支持。加快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强化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推动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提升,增强农业经营活力。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壮大和引进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宁波农业闯市场、提水平。鼓励以市场化经营主体为主导,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切实把各类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组织起来,开展生产、供销、信用等有效服务。重视农业品牌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有信誉有影响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宁波农业的市场影响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激发农业农村活力。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投入适度增加。加强涉农部门统筹协作,实行涉农项目多功能兼顾,涉农资金科学化整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深化覆盖全市的政策性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加大农业保险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推广农产品产值保险、目标价格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推动重要险种从保基本逐步向保收益转变,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集体所有权,保护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大农村承包土地整组整村整镇委托流转推进力度,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巩固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成果,在条件具备的村(社区)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有效举措和实现形式,促进股权流转,优化内部激励,提升经营效益。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体系,完善相关流转交易制度,引入配套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各类资源资产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让农业农村迸发出蓬勃发展的活力。

  

(本栏责编  杨忠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