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四期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24 作者: 阅读次数: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进入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潮湿,空气中也湿漉漉的很难受。老公云:入伏"滑子"正得时。我这个北方人没听明白,又问了一遍," 滑子'是啥东西?好吃吗,能清凉解暑吗?"话音刚落,我家老公哈哈大笑:"傻瓜, 滑子'就是凉席,你说能吃吗?"我不服气,立即大声回应:"你才是大笨蛋,凉席都不会叫,什么 滑子'、 软子'的。"老公解释道:"自打小时候认识这东西,我们宁波人就一直这样叫,都叫六十年了,怎么到你这里竟然错了?你别咬文嚼字了。"
我愕然,搔头,很无语。难道"席"与"滑"是通假字、多音字?于是,带着疑问,晚上我在舞蹈队跳舞时,虚心请教了几位宁波籍的老伙伴们,但最终也没有得到让我满意的答案。
不甘心的我继续寻找"滑子"的答案。某一天,我在杂书中读到了"席子"的历史由来。于是赶紧研读,希望能找到答案。
从石器时代起,"席子"就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具之一。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注重礼节,那时每天清早起床之后,人们就要把席子藏在非常隐秘的地方,因为那时的人们认为让别人看见自己家的席子是很不礼貌的。
从奴隶社会后期起,人们的坐具分为"筵"和"席"两种,"筵"以蒲草或苇子编织,面积较大;而"席"的材料要精细些,面积也较小。唐宋以前,并无桌椅之类的高架器具,只有矮小的几案一类的东西。古人谈话、写作、进食等,都要就地坐在席子上,如同我们在日本、韩国家庭见到的那样,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席地而坐"。
由于古人十分注重礼仪,所以在地上铺设席子也就有了讲究,从天子、诸侯、士大夫及老百姓都有严格规定。一般说来,无论宴请宾客还是家庭就餐,要在铺好的席子上放置几案,按照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所铺席子的数量也不同,铺在下面的席子称为"筵",铺在上面的席子称为"席",合称"筵席"。
这个当初铺在地上的席子,可以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而在如今的生活中却早已不那么重要,北方人只有在暑天铺上点凉席,以求坐卧舒适,南方人或许用得多一些。
席子种类繁多,包括草席、竹席、牛皮席、亚席等 而"滑子"叫法的出处,只是在于我们宁波。
原来,南宋时,金将兀术追康王至宁波鄞州,当时的南宋守将杨忻急急命人在路面上铺上成千上万条草席,金兵骑兵所到之处,人仰马翻,尽皆滑倒,守军乘机反攻,大获全胜。这场战斗发生在鄞县高桥,又称"高桥大捷"。因为是草席在战斗中"居功至伟","滑倒建绩",为了纪念,宁波人民就将"席子"叫成"滑子"了。
古人用席簟,《诗经小雅斯干》里就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的记载。虽说草席跟玉簟比似有雅俗之别,一如下里巴人,一如阳春白雪,但谁能想到,这"下里巴人"的草席竟然还藏着这么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弄清之后,我对"滑子"这个叫法,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滑子"这个名字我喜欢,"滑子"这种光滑凉爽的感觉我喜欢,"滑子"的来历我更喜欢。"滑子",我永远记住你了!
(本栏责编 郑怡)